自然伟力融合人间技艺——“针尖”上的古建之梵净山红云金顶

[时尚] 时间:2024-05-07 11:55:48 来源:希咏资讯网 作者:综合 点击:135次

    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自然之梵缘溪行,伟力忘路之远近。融合人间忽逢桃花林,技艺净山金顶夹岸数百步,古建中无杂树,针尖芳草鲜美,自然之梵落英缤纷……

这段由大文豪陶渊明所作、伟力人人耳熟能详的融合人间文字讲述的是武陵地区的世外桃源。在陶渊明创作《桃花源记》之后,技艺净山金顶诸多文人竞相吟咏桃花源式的古建武陵源。李白写下了:“功成拂衣去,针尖归入武陵源”;王维则说:“居人共住武陵源,自然之梵还从物外起田园”;王安石在《径暖》中写道:“归来向人说,伟力疑是武陵源。”

这些赞美并非文人们的一厢情愿。事实上,在湖南与贵州交界的武陵地区不仅美丽而且神秘,且确实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,更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。

这里的先民过着渔猎生活,留下的诸多石器为人们揭开人文历史的序幕;这里是水稻栽培的发源地,有着华夏古老的 “城头山古文化遗址”;在人类出现语言以后,苗族的蚩尤后裔和土家族的廪君后裔把这片巍巍群山称为“武陵山脉”。

武陵山脉的主峰是梵净山。在唐代以前,梵净山被称为“三山谷”“辰山”“思邛山”,明代以后因佛教兴盛、寺刹林立,是为梵天净土,故名“梵净山”。

梵净山

原始洪荒

梵净山曾经是一片海洋,大约在14亿年前抬升为陆地。这场数亿年前的地质运动,让梵净山巍巍屹立于广袤的喀斯特地区,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穹隆状孤岛式山峰,也因此其核心地区与四周、山上以及山下的地貌景观有着鲜明的不同——全境山势雄伟、层峦叠嶂,溪流纵横、飞瀑悬泻。

同时,由于它极其古老,至今仍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珍稀物种, 并且有71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。

梵净山海拔2572米,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麓地带到海拔1300—1400米地带,主要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,是梵净山森林的精华所在,其中有不少仍处于原始森林的状态,植株密集、林内阴暗,生活着众多的珍稀生物;海拔1400—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;1900—2100米则为落叶阔叶林带。在这里,很多树木的直径达到了1米以上,并且世界上共有1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,在梵净山就有13种。

梵净山植株密集、林内阴暗,生活着众多珍稀生物。

茂密的原始森林让这里的动物繁衍昌盛。梵净山中有多达2767种动物,脊椎动物就有382种,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现存约700只,被誉为“梵净山精灵”“地球的独生子”的黔金丝猴全部生活在梵净山的密林中。此外,还有熊猴、猕猴、云豹、林麝、毛冠鹿、苏门羚、穿山甲、鸳鸯、红腹角锥、红腹锦鸡、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13种珍稀动物。

被誉为“梵净山精灵”“地球的独生子”的黔金丝猴。

梵净山不仅地质古老,它的文化同样悠久。

据记载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梵净山就属楚国“黔中地”;到了汉代则属“武陵郡”,《汉书·地理志》称梵净山为“三山谷”;此后一直是“武陵蛮”崇拜的神山、圣山。自唐代起,佛教传入梵净山。自此时起,无数能工巧匠汇聚于此,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——四大皇庵、四十八脚庵组成的庞大寺庙群,奠定了梵净山闻名遐迩的“古佛道场”的地位,成为僧众向往的“梵天净土”,并成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道场。

明万历所立《敇赐碑》将梵净佛山誉为“立天地而不毁,冠古今而独隆”的“天下众名岳之宗”。当时的贵州巡抚郭子章撰《黔记》载梵净山云:“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,可比天台。”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,隐居梵净山,便自号“天台逸人”。

也正是这段时期,佛教文化的传播为苍茫的梵净山披上了肃穆而神奇的色彩,也留下了老金顶和新金顶的奇观。

青出于蓝

梵净山有三座金顶:老金顶(月镜山)、新金顶(红云金顶)以及凤凰山金顶。凤凰山金顶是最高的,海拔2572米,由于道路久废、森林茂密,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,一般游客禁止前往。所以,新旧两座金顶就成了梵净山最受关注的朝拜地。

从梵净山奇观蘑菇石向上攀登,穿过九皇洞、思过崖,再越过般若泉,就到了老金顶。老金顶海拔2493米,是梵净山第二高峰。早年间,传说在月光之下,石壁上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,所以又名“月镜山”。老金顶上有一座燃灯殿,供奉着燃灯古佛。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,此佛初生之日,四方皆明,日月火珠复不为用。

梵净山奇观——蘑菇石

老金顶

在老金顶的平台之上,可以远望新金顶。那被分为两半的孤峰如同佛手二指禅,当有云雾环绕时,则化作天空之城。也难怪,新金顶哪怕只有仅供一人前行的险道,仍然人流如织,比老金顶更胜一筹。

在当地,有关新老金顶还有一个传奇故事。

相传,燃灯古佛不想再管人间事,便要让出位来,释迦、弥勒皆有心接位。燃灯古佛便叫二佛共管。二佛见红云金顶独峰入云、清幽无尘,便皆欲驻锡此山。为避免二佛争执,玉帝命神将执金刀将金顶劈开,于是一山分二山,释迦居左,弥勒居右,二佛分管世界。后二佛各修一殿,互不往来。燃灯古佛得知此事,于峡上架起一座桥,二佛又复往来。因该桥为神仙搭砌,因而得名“天仙桥”。可燃灯古佛仍不放心二佛,又请接引佛于峡间石隙中用手压一个石窝,盛入“定心水”,让二佛各饮一口,以断贪欲定其心。二佛和好后,终日于殿内闭目修炼。

新金顶海拔2336米,那凸起的孤峰垂直则高达百米,是三座金顶中最险的一座。清晨时分,山巅常被红云瑞气缠绕,因此也被称为红云金顶,谐音“鸿运金顶”,有鸿运当头的的寓意。

远眺红云金顶

红云金顶本就是一座不大的孤峰,四面有若刀削斧刻,均是悬崖峭壁。山下的人们只能攀铁索在山缝中盘旋而上。这一路上有古庙摩崖——有明万历元年的《道院》、清康熙52年的《天桥功德碑》等;中途会经过灵官殿、龙头石,到达观音洞。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,依山悬空建成石屋,石屋下面则是万丈深谷,供奉观音菩萨。据说这观音洞也叫做“打儿洞”,传闻未有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,再带一小石头丢入洞中,必得佛赐子女且能健康成长。从观音洞往上就是“金刀峡”“一线天”,仰首看去,如同一座山峰被一刀劈成两座,不仅甚是齐整,大小也似乎差别不多,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。

金刀峡

金顶之上的两座佛殿均始建于明朝,左为释迦殿,右为弥勒殿,天桥横跨“金刀峡”连接两殿。更巧合的是,两座殿后各有一巨石,一名晒经台,一名说法台。峰顶面积狭小,想来也是,原本就如同手指般的山峰,又被劈为两半,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技艺和向佛之心。

释迦殿和弥勒殿

与其他佛教名山不同,梵净山是唯一的弥勒佛道场。自明清以来,弥勒佛与梵净山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,《敕赐碑》上有对弥勒佛与梵净山的专门记载,称梵净山是“无边法界,极乐天宫” ;并且,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。在新、老金顶附近,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“佛光”和“幻影”,古人认为“佛光”和“幻影”就是“弥勒显像”。从西路朝山古道的“拜佛台”远看,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:老金顶是弥勒坐像,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,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。也因此,古人在新金顶巅峰之上建释迦、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。

当然,对于普通的游客来说,这里是谁的道场并不重要,新老金顶只是风光不同的驻足点。只有登顶遥望,才会发现更美的风景;并且,攀登过程中所有的辛苦与不易,正是风光不被忽略的铺垫。

(责任编辑:探索)

    相关内容
    精彩推荐
    热门点击
    友情链接